
张积家教授为王启康先生制作的贺卡
各位同仁、各位同学:
大家好!
新年临近,旧岁将移。中国“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迎来了第十七讲,主人公是王启康先生。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是王启康先生的99岁的生日,中国心理学界迎来了一位走进期頣之年的心理学家。我代表全国心理学人向王启康先生及其家人表示热烈祝贺!祝辞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长在,如江河之永淌,如松柏之醇茂,如仙鹤之隽永。仁者寿,智者寿,道德文章千古事,百年沧桑眼底收。由于王启康先生年事已高,讲座就由他的高足郭永玉教授分享。下面,我就简要介绍一下王启康先生和郭永玉教授。
王启康先生,男,1924年生,河南省镇平县人。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后到华中师范大学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经多次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先生在华中师范大学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1994年离休。王启康先生2009年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首批心理学家,2011年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2016年获“中国心理学会会士”称号。
郭永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谢谢郭永玉教授的讲座,也非常赞赏王启康先生的心理学人生。
王启康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著名的理论心理学家之一。他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先生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理解为改革开放后的心理学研究定向。1983年,他在《心理学探新》上发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开创心理学发展的新局面”一文,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成了克服心理学中现存的问题,使心理学能够更好地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服务并促进心理本身的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其途径有二:一是应“挖掘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和心理学问题直接有关的思想内容,把这些思想、观点加以系统化,用以指导心理学中的问题的解决,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为指导,来创造性地探求心理学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办法。他认为,心理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广泛而大量存在的,以至于许多从表面上看来与心理学无关的著作中,也有可供吸取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马克思的需要思想。他认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为指导探求心理学问题的解决办法,如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心理学研究。1994年,他又在《教育研究与实验》上撰文“坚持和改进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他提出,首先应正确认识辩证唯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是作为哲学由方法论在思想方法上的正确指导。他提出坚持和改进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应遵循的三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研究者要独立地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法则和范畴等去探讨和解决心理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而不必依赖经典作家或革命领袖在这方面有甚么议论和直接指示。这一原则是针对过去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解决任何问题都企图查询和引证经典作家的直接指示这一惰性心理提出的。(2)最大的包容性原则。即要求研究者努力增大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所能够指导的问题的范围,达到其最大限度。(3)发展原则,即研究者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指导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时,要敢于对这些已知的原理、原则加以丰富或发展,对之做出某些新的解释、说明,在某些方面加以补充甚至修正。这些看法都是十分有见地的真知灼见,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二,先生对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1981年,先生在《心理学探新》上发表“关于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的意见”一文,将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归结为三种不同层次的矛盾:(1)心理过程中的矛盾, 如认识和情感过程各自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在认识过程内部,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生和解决推动了人的认识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在情感领域,有新旧情绪经验之间的,新情绪经验与已有情绪之间的以及新旧情感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不断发生和解决,推动了人的情感生活的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还有情感与认识之间的矛盾。由于这种矛盾的发生和作用,推动着人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协和统一的向前发展,并在其基础上形成行动动机和对待现实的态度的体系。(2)从事某种活动的需要与完成这一活动的心理条件之间的矛盾,即活动的动机与完成活动的能力的矛盾。他认为,凡是活着的人总是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他的活动总是由一定需要引起,受一定的目的和意图,一定的现实的动机所推动。在完成这一活动过程中,他又在积极地发动着他的心理方面的各种条件的作用。一个人从事一定活动的需要或动机和赖以实现活动目的的心理条件方面,就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矛盾。(3)个性中的矛盾,这是人的心理生活发展中一个更高层次的矛盾。如人的性格和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性格和能力内部的矛盾。在性格与能力内部也会有各种矛盾存在,如新的与旧的,积极的与消极的性格特征的矛盾,较低级、简单的能力与高级的复杂的能力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这些矛盾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性格和能力以及整个个性的发展。这是对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最全面的表述。
先生也对心理状态做过系统探讨。他认为,心理状态普遍而经常地存在于所有人的心理生活中,并构成影响各种活动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心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心理状态的第一个性质是综合性。心理状态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心理过程,是由这些心理过程所构成的具有新的特性的复合物。心理状态的第二个特性是动力性。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这是心理状态不同于个性心理特性的最突出特点。心理状态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直接现实性。人的心理生活,就其直接的现实存在方式看,都是心理状态。这是心理状态区别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很重要的特点。我们无论观察自己的或别人的心理生活,所直接觉察得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心理过程或个性心理特征。他认为,心理状态是由心理过程的变化进而达到个性心理特征的改变的中间过渡环节。个性心理的形戍和发展总是从心理过程的变化开始,中经各种心理状态的发生和变化,最后达到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变化的。这是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变化的总的规律,一切正常和异常的人的心理发展都遵从这一规律。人的各种心理状态主要发生在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中,其作用亦在于对活动进行调节,因此,就应从其与活动的关系上来对心理状态分类。他主张,应该根据活动的心理结构对心理状态分类,要把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分为活动的动机和完成活动的能力这两大类心理状态。这种看法是合理的,也广为我国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所接受。
先生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一系列心理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例如,关于人的本质,他认为,要把握人的本质,特别需要探讨两个问题:(1)人的社会性及其与自然性之间的关系。人的社会实质不仅表现于人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也表现于人从事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上。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人的社会实质的两个紧密联系着的不同方面,这两方面处于紧密的相互依存和影响中。这样理解人的社会性或社会本质,并不是把个人看做是社会关系或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对个体、个人来说,一方面,他不是社会关系本身,而是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体现,在他身上体现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及其影响,这种体现在其本人身上的直接表现,则是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统一体。过去人们在谈到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关系时,往往只是把人的自然性当做人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它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社会性则使这种形成和发展成为现实。这种可能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自然性向社会性的转化当然是正确的,但只是这样认定二者间的关系,显然不够。它忽视了以下两方面的重要事实。一个重要事实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不仅在总体上存在上述关系,而且它们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发生着复杂的相互影响。一方面,人的自然的如生物、生化的属性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总是在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社会作用,也是不断地受着人的自然生物性质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另一重要事实是社会文化生活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就是在人的种系发展过程中社会性如何向人的自然本性的转化。这是一个在种系发展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变化,还未找到实证根据,但在理论上却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对这个在种系发展过程中社会性东西向自然性东西转化的问题,过去心理学中谈到的不多,但也早已引起过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弗洛伊德就提出过人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东西可以变成遗传的东西。马斯洛认为,人有许多基本的需要或心理潜能,它们是来自遗传的,具有一种似本能的性质。社会生物学提出,不仅人的遗传基因规定着人的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人的社会文化、 心理生活的发展也规定了人的遗传基因变化的方向。在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下,由于适应、选择的结果,导致适应性强的个体所携带基因的扩散和增殖。经过多代积累,逐渐达到了群体生物本质的进化和改变。我们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心理能力与人格特点,这些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具有类遗传的性质。(2)关于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他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人不仅是主体,而且也是客体,不仅有主体性,而且也有客体性。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存在着共同存在、互相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人的心理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心理、意识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人的心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的心理生活是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生活领域的统一,心理生活中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心理的动作和内容的统一。
先生还对自我意识与自我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指出,人有自我意识与客体意识,自我意识在人类适应活动中具有巨大意义,他强调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者之间的协调和转化,强调精神自我中的主动自我和被动自我之间的协调和转化的重大意义。他对道德自我进行过系统研究。他研究过需要分类,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主张把所有人类的需要划分为存在性需要与机能性需要两大类,并提出新需要产生的三种模式。他对宗教需要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以苦难感、宗教经验和宗教思维作为宗教需要产生的三种主要心理因素,并对三者的不同实质、表现、所由之产生的条件、宗教需要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变化规律进行了说明。
王先生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史专家。他不仅对西方心理学史有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心理学史也有很深入的研究。早在1980年,他就在《心理学报》上发表论文“对冯特心理学体系的初步评价”,指出它内部还存在着科学、合理的成分。这些成分包括关于心理过程的思想,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分析综合方法的思想,对人的基本心理过程的分类以及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思想。他对詹姆斯的自我理论也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对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一文中,他对在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并居于中心地位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几个问题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超个人心理学的科学观。直到90岁高龄时,他还对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良知和致良知学说进行过深入研究,既肯定其贡献,更指出其局限性。
综观王老的研究,都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晶,关注的都是心理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既可以称得上是字字珠玑,又能够起到振聋发馈的功效,体现了他的独到的理论眼光、缜密的思维逻辑和深厚的学科情怀。他的理想是“格心致本”,他追求的是在理论上讲得透,而这正是许多年轻学者容易忽视和容易轻视的。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心理学研究者关心理论的人少了,做理论思考的人少了,理论建设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出碎片化、区隔化、网格化的局面,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缺乏关心,对非自己研究领域缺乏关心。事实上,只有在理论上讲得透,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才能够走得远。年轻学者应该养成对理论的兴趣。这也是百岁的王先生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最后,王启康先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初,一直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和湖北省心理学界的带头人活跃在心理学界,在心理学教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点建设和湖北省心理学会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心理学会的奠基者之一。他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道德文章深为学生所敬佩。“唯物辩证格心致本批判吸收求真不息,温柔敦厚守中持正化育英才为善不止”,很形象地概括了王先生的心理学人生。做一个老实人,做一个好人,王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一点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心理学研究者应该努力争取的。
再一次向王启康先生表示衷心的谢意,也向郭永玉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