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English

打造心理学人才培养重地

科学研究重器、社会服务重镇

立心 明理 好学 笃行

凝心聚力 争创一流

宅家的你,如何应对父母爱的“碎碎念”?

编辑:                    审读人:                     时间:2020-03-19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语言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语言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认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漫长和特别的寒假。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避风港”。在有限的空间里,我们被迫和父母无限的相处,宅在方寸之间。

有人说:这是个幸福的假期,第一次和爸妈这么长时间呆在一起,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

也有人说:这是个让人崩溃的假期,父母整天唠叨个不停,还无处可逃,什么时候才能开学?

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疫情拐点尚未到来,闭关还将继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沐浴”在父母爱的“碎碎念”中,身心愉快的投入到学习和“修行”中?

我们找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方式,希望能帮助大家化解冲突和达成谅解。


同处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代人,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期望差异、沟通等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的冲突。“爱之深,责之切”,父母惯常使用的“碎碎念”又会引发我们抗拒和反抗的情绪,因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

1、通过访谈,我们整理了5种常见的父母“碎碎念”的情境来和大家分享:

2、生活习惯差异和日常小事引发的摩擦;

3、价值观差异导致的冲突;

4、父母和我们对彼此的期望导致的矛盾;

5、父母试图表达爱意,却造成困扰;

6、父母希望增进对我们的了解,却变成尬聊。

                               

生活习惯差异和日常小事引发的摩擦    

5DE0C

 

这些场景你是否觉得有些熟悉?

怎么还不睡觉?都几点了?

怎么还不起床?太阳都晒屁股了?都要吃中午饭了?

要多吃蔬菜、多运动、多学习、多穿衣服······

不要一直玩游戏、看电脑、玩手机······

感觉父母好像“复读机”,还是无限循环播放。

为什么父母要唠叨这些鸡毛蒜皮?他们自己不嫌烦吗?

我相信大家心里肯定有答案,即使我们嫌烦,各种吐糟。但清楚父母的本意是出于关心和爱护,他们认为这样做对我们有益,所以才会要求我们。

 

化解生活小摩擦的四部曲:

一、自我觉察,避免条件反射式回应。

想想我们平时是如何回答父母的? 知道啦、烦死啦······

是否我们的回答引发了父母更多的唠叨?

二、换位思考,也许他们的话听起来像指责和命令,但本意并非如此;

我们帮试着父母翻译一下,换种说法:

比如:我看到你1点还没睡觉,特别心疼,担心晚睡会影响你的身体。如果你早点休息,我会更安心。以后可以尽量在23点前睡觉吗?

你是否还会觉得不耐烦?认为父母是想控制我们?

三、理性沟通,回应父母的需求,化解父母的担心和想法。

比如:爸/妈,抱歉让你们担心了!以后不会了。因为······,马上我就睡觉。

四、关心父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他们也体会一下我们的感受。

比如:拉着妈妈做运动,提醒爸爸少抽烟,······

 

 价值观差异导致的冲突                    

588B9

  

 

 你被父母念叨过这些问题吗?

什么时候结婚、不要谈异地恋、男/女朋友要什么样······

一定要考公、进国企、女生做老师最好、

必须考研、出国、毕业后去哪个城市······

你是否认为父母限制了我们的人生?

为什么父母希望我们按照他们的建议生活?

也许是因为父母希望我们的人生能走得顺利一些?他们会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给我们做出各种规划和建议,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却忽略了时代的发展和我们自己的想法。

价值观难分对错,每个人对于世界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和父母沟通,表达我们的想法,但不要粗暴的评判父母。

 

缓解价值观差异的5个小建议:

一、非暴力沟通,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 (观察)爸妈,这件事情今天你们已经说过5遍了。

(感受)我感觉你们对我的未来非常的担心,······

(需要)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尊重我的感受和选择······

(请求)目前我暂时不想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吗?

二、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规划和行动,让父母放心;

比如:爸妈,你们说的这件事我也一直在考虑,目前我的想法是······,你们怎么看?

三、正反举例,让父母知道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

比如: 女生做销售也挺好的啊,你看XXX······

考公务员也有不好的地方啊,比如······

四、转移话题,如果暂时不想沟通或觉得很难沟通,聊一些其它的话题;

比如:我知道了。爸,今天你们口罩买到了吗?······

五、推荐父母看一些相关的亲子关系的电视剧、节目,也许可以引发父母有所反思和感触。

比如:《小欢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家有儿女》等等。


父母和我们对彼此的期望差异导致的矛盾

49324


 你听过父母说类似的话吗?

还不去学习,XXX托福考了105,······

你看看XX进了阿里,工资······

XXX都已经有男/女朋友,准备结婚了······

神烦,而且自尊受伤,毫不犹豫的怼回去。

为什么父母会这样说呢?总拿我们和别人比较?

一、希望通过榜样激励我们努力;

文化原因,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和榜样的差距来激励自己努力,而非西方的赞扬和肯定。

二、希望我们能符合他们的期待,对我们有无意识的期望。

我们对父母也有无意识的期望,对吗? 为什么爸妈不能理解我?别人家的爸妈特别好。

三、父母有压力和情绪,担心我们的未来。

都说“标配人生”,需要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有房有车、家庭幸福、孩子学业有成······

 

应对期望差异,也许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策略:

一、示弱,和父母谈谈我们的压力和焦虑;

比如:“爸/妈,我最近也特别难受,你看XXX都考进央企了,而我还没找到好的实习单位,我吃不下睡不好,你看看头发都掉了,今年的就业情况又特别不好,不知道怎么办?······,你们是不是觉得我特别糟糕?

通常当我们坦陈自己的困境和担忧时,父母反而会安慰我们,害怕增加我们的心理负担。所以,这也间接证明了父母的本意是出于爱护和担忧。

二、开玩笑,反问父母类似的问题,引发共情;

比如:“爸/妈,和我聊聊你读大学的事吧,你们那时候什么情况?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怎么做的?······

三、管理期望,抛开父母的身份,理解父母也是有缺点有情绪的普通人。

有句话说得好,“为什么我们对亲人比对外人更苛刻?”

自我觉察一下我们是否对于父母的要求特别高,当父母做了一些不符合自己期望或者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时会特别生气,情绪和反应特别明显?

想象一下,假设现在是朋友做了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我们会怎样应对呢?

四、沉默是金,左耳进右耳出,别在意;


父母试图表达爱意,却造成困扰


 

 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境吗?

上午在家学习,我妈总共进来了6次:送水、送水果、送点心、提醒中途休息、提醒吃饭2次。

每天念各种关于疫情的新闻,各种神奇的治疗方式,······,还要抓着我一起做

转发各种自认为和我们相关的文章······

让人不胜其扰,特别抓狂。

为什么父母要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关心?

也许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他们不知道能再为我们做些什么?无处入手。缺少价值感,但又希望能尽量的找到一些机会来表达对我们的爱。即使很小,即使我们并不需要,即使我们嫌烦。

 

除了理解和沟通外,请给父母一个爱的机会:

一、给爸妈爱的拥抱和肯定,让他们知道我们懂他们的心;

比如:和爸妈撒个娇,拥抱一下,或者告诉爸妈:我知道你们最爱我了。谢谢你们帮我做了这么多,有些事情我自己做就好了。

二、请爸妈帮点小忙,可以提升父母的价值感;

比如:提醒自己时间,告知当天的疫情发展,请教小问题、点个喜欢的菜、······。让父母感觉到他们是被需要的,他们就不会没事找事干了。

三、多赞扬和肯定爸妈,提升父母的成就感;

比如:做菜特别好吃、房间打扫得特别干净、·····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尤其是被自己爱的人。沟通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么先对别人。”

当爸妈今天“骚扰”比较少的时候,赞扬和肯定父母的行为,同时表达对自己的好处。

四、给爸妈找些事做,让他们忙起来,没时间盯着我们。

比如:小游戏、锻炼、看书、烹饪、唱歌······,既能打发时间又有成就感。

 

 父母希望增进对我们的了解,却变成尬聊


 有时候父母会突然说些“奇怪”的话:

“入党了吗?”

“帮我看看这个,你不是学XXX的吗?”

“啥时候把女/男朋友带回家?”

“你发的这个什么意思啊?”

“最近有部电视剧特别好看”

你是否感觉有些莫名其妙?想问啥就直说?

为什么父母会说些“奇怪”的话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看着我们不断的成长,离自己越来越远。因为共同联结和话题的缺失,导致父母觉得被排斥在我们的生活圈之外,但是他们又希望能增进对我们的了解,所以有时候就只能硬找些话题来“搭讪”。

父母沟通有三难:

一、想多了解孩子,不知道说啥好?

二、好不容易找到话题,不知道怎样表达?

三、要维持父母的尊严。

 

陪聊的正确姿势,主动最重要:

一、主动和父母沟通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对未来的规划,免得他们瞎猜和旁敲侧击;

二、主动和父母聊聊自己觉得有趣的人或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依然和我们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参与度;

三、聊聊父母过去的故事,关心他们最近在做的事。当我们主动表达请求的时候,父母会特别激动和开心;

四、聊些当下共同的话题,比如疫情、防护、菜价、对经济的影响、好看的电视节目等等。

 

家和万事兴,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让我们用爱、理解、尊重、沟通共同搭建起心的桥梁。

我们不仅仅只是被爱者,我们可以主动的发起和引导良性沟通,承担起我们的责任。趁着这段时间,好好的和父母聊聊,让爱流动起来。也许反而他们就不再“碎碎念”了呢?

 

参考书籍:

[1]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M]. 华夏出版社, 2009

 

撰稿:黄歆

审稿: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