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理“饮食”,远离“信息肥胖”
疫情引发的空间隔离,让网络获取信息的功能持续放大,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疫情相关的信息包围着,从早上一条又一条新闻弹出,到朋友圈一篇又一篇推文分享,我们关注的内容从确诊人数到物资捐赠,从一线医生到科研工作者,从硬核河南到共克时艰……我们试图通过掌握更多的信息来抵抗未知的焦虑,结果却越刷越焦虑,越焦虑越刷,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把互联网上有关疫情的所有信息都比作“食物”,那么人们不停地刷新信息,就好像不停地在摄取食物,海量的信息大餐可能让人们信息超载,成为“信息肥胖”患者。我们专门为“信息肥胖”的小伙伴打造了疫情期间的《互联网养生指南》。
第一步:查病情
如何判断你已经“信息肥胖”了?
“信息肥胖”指由于媒体信息超过了人们正常的认知接受能力而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不仅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还会使人们丧失对材料重要性的区分能力。
当美颜相机的瘦脸力度越开越大、腰上的游泳圈越屯越厚,体重直线飙升时,我们就能意识到自己胖了,该减肥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信息肥胖”了呢?已有研究表明,“信息肥胖”大致会导致三种后果,即身心健康受损、效率降低、错误信息和假新闻充斥[1]。
(图片源于百度,侵删)
接下来让我们自行对照,判断自己是否患了“信息肥胖症”?
一、身心健康受损[2]
1. 失眠
过多食用“疫情信息”将导致我们经常性失眠,闭上眼睛,脑子里回旋的是不断增长的每日确诊人数,雷神山医院的建造情况,湖北省红十字会又上了头条……睁开眼睛,2:00!手机里的新闻半夜还在推送,而大脑不断“进食”信息的我们也跟着失眠了。闭眼又睁眼,12:00了!日日循环,夜夜失眠,抵抗力也跟着下降了。
2. 思维麻痹
起初,我们不断刷新各大社交网站,搜索各路疫情信息,只为验证心中一个又一个的猜想,“天呐!我就知道今天会感染破万”“钟南山说拐点即将出现!”……后来当我们打开电视、电脑、手机群聊时,无处不在的疫情信息开始使我们麻痹,每天增加的不再是人,而只是一个数字,我们也开始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3. 焦虑和自我怀疑
每天待在家里的我们除了“食用”和“消化”铺天盖地的信息餐,其他正事一件没干(我不想承认)。有点感冒流鼻涕症状便开始怀疑人生,对照着网络上的感染症状一条一条对照,甚至连临终遗言都准备拟好了,但其实duck不必如此紧张!只要保证自己是按照规范进行防护即可。我们只是因为“信息肥胖”导致了焦虑,进而产生自我怀疑,relax~
二、生活效率降低
“吃”太多垃圾信息导致我们大脑运转速度显著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也降低了。信息和通信资源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ources)导致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碎片化阅读取代深度阅读,我们无法专注地从事某一项工作或者学习。一会一个推送阻碍了手头上工作的进展,效率也随着下降了[3]。
三、错误信息和虚假新闻充斥
在自己食用“垃圾信息餐”的同时,还不断给他人共享和按头安利?“垃圾信息”,当转发和分享的链接一天比一天多时,要警惕我们可能“信息肥胖”了。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在有限的时间和用户的关注下竞争,错误信息和虚假新闻伴随着真实信息博人眼球,我们乐于寻求能够验证现有观点的信息与新闻,当我们乐此不疲地分享着自认为的真相时,“信息肥胖”已经悄然降临了噢。
第二步:找病因
我们为什么会“信息肥胖”呢?[1]
1.太多可以“吃”的信息
早在2012年,互联网每天大约产生2.5艾字节的数据,每3年翻一番,每秒钟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比20年前整个互联网上存储的数据还要多。在互联网中关于疫情的信息不也正是如此铺天盖地?
2.“吃”信息的心理需要
我们有获取信息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动机,在焦虑情况下更是如此。在疫情这一危机事件中,我们渴望收集信息、打破未知去对抗这份焦虑,于是出现了错失恐惧,让我们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疫情相关消息。
3.信息又多、又复杂、又新奇
互联网中信息的多样、复杂又新奇,一方面,它提供的选择越多,越有可能造成信息超载,太多的新消息会导致焦虑和超负荷,太多的冗余则会导致厌倦。另一方面,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被互联网的同质化表达方式掩盖,这使人们在浏览疫情有关信息时,很难区分有用的和无用的、准确的和不准确的、可靠的和不可靠的信息。
4.无处不在的信息
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让我们能够一直“在线”,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多任务处理已是日常,推送消息层出不穷,信息已经深入每个人的生活中。
而且,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公开信息发布平台上,信息的创建、发布、复制和共享非常容易,这导致大量的“垃圾食品”存在,比如重复的信息、捏造的谣言,并且能快速传播,形成更大的信息影响力。
第三步:给药方
如何应对“信息肥胖”?
和食物一样,我们迫切需要在面对媒体呈上的信息盛宴时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我们需要决定“吃”什么样的信息,怎么去“吃”这些信息;什么时候该少“吃”点,慢慢消化信息,什么时候该“吃”快点,甚至什么时候应该饿上几顿。
健康上网,不妨看一看我们提供的小帖士!
一、少“吃”点儿,“吃”好点儿
1.私人订制你的“菜谱”
将你的社交媒体私人订制化,你可以使用“分组”功能,仅仅关注某些你信任的用户,屏蔽一些不想关注的用户或话题;尝试仅关注最新的,或最重要的内容。关掉各类App的信息推送服务,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2.精挑细选,“细嚼慢咽”
当看到标题惊人的新闻,你是否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下就忍不住转发?在接收信息时,不妨认真些,精挑细选;在阅读信息时,不妨慢下来,有助“消化”。就像在超市购物需要检查商品的生产日期一样,在阅读信息时,你一定关心信息的真实性,这时你可以留意:
这条信息是官方媒体或权威机构发布的吗?
这条信息的作者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吗?
这条信息是否把故事讲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都具备吗?
这条信息的立场客观吗?是否具有过强的煽动性?
…...
当你不确定这条信息的真实性时,不要着急转发,不妨等等看,多花点时间来消化,或者等等更权威的报道。
二、规律“饮食”,拒绝“夜宵”
1. 控时控量的接收信息
每天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用来接收信息,时长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尽量不要在睡前浏览信息,一方面很容易超时,另一方面,浏览信息带来的负面情绪可能造成失眠。
最后,千万别忘了自信哦!不是成功减肥才能自信,是自信才能成功减肥!相信你有能力去筛选和辨别信息,相信你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社交媒体,为别人带来高质量的信息大餐!
当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除了“管住嘴”,你还要“迈开腿”!
2.多“走”回真实的日常生活
尽力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可能是挺过非常时期的最佳选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虽然自身力量有限,但我们仍然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利用这段时光,看一本好书,刷一部好剧,为家人做一次饭,每天坚持锻炼30分钟...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你仍然可以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3. 多“走”近他人的内心
趁此机会,多多陪伴您的家人,关注家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引导他们接受正规渠道的消息,多关注好消息、充满正能量的、提供解决方案的消息等“解困式”新闻,避免因恐慌、焦虑等情绪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疾病。家人也是您最重要的社会支持!
4. 多“走”进自己的内心
危难关头,最考验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场心理战,您的表现如何?不妨采取写日记的方式,关注自己内心的变化,记录上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感动您的瞬间。独一无二的个人生活志,记录着您成长的历史。
如果你已经不堪其扰,因“信息肥胖”感到疲惫和焦虑,不知如何是好...别怕,我们为你准备了“营养师”!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面向所有受到疫情影响人员,包括一线医务人员、被隔离人员、受感染人员、康复患者、大中小学师生和普通民众开设心理援助热线:
027-59427263
(谐音:我就是武汉爱你噻!)
开放时段:每天8:00—22:00
最后,祝愿疫情早日过去!祝愿看到这里的你能在无知和全知中找到平衡,掌控你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Bawden, D., & Robinson, L. (2020). Information Overload: An Overview. In: Oxford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Goulding, A. (2001). Information poverty or overload.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33(3), 109-111.
[3] Rose, E. (2010). 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online learning in the age of interrup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0(4), 41-46.
作者:刘夕佳、谭圆圆、杨晨、牛更枫
审核:刘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