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赵庆柏教授课题组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Learning and Instruction》(中科院1区Top)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在视频交流中,自视窗口(Self-view)功能对团体创造活动的复杂影响。论文题为 “Impact of self-view in video communication on group brainstorming” (全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475225001227?via%3Dihub),我院已毕业博士生梁正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华中师范大学赵庆柏教授、于全磊副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陈石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随着在线协作与远程教育的普及,视频交流已成为团体协作与远程学习的重要工具。然而,相较于面对面交流,视频交流引入了“自视窗口”(即在屏幕上实时呈现自身形象)这一新特征,其是否会影响团体的创造性过程与表现?以往的研究对此尚无定论。
为系统探究该问题,研究设计了两项实验,采用皮肤电、视觉追踪与运动能量分析等多模态方法,整合生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比较了“自视窗口”开启与关闭条件下参与者在团体头脑风暴任务中的表现及其认知和社会过程特征差异,并考察了社交焦虑这一人格特质的潜在调节作用。
实验1比较了有、无自视窗口时团体的头脑风暴表现与社会交互过程。结果发现,开启自视窗口能显著增加团体产生想法的类别(灵活性),并伴随着更高的皮肤电反应(即更高的生理唤醒水平)及更积极的交互体验。这表明,在视频交流中实时看到自己可能激发个体的自我展示倾向,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并产出更多元化的想法。
图1. 实验2场景设置与注意分布识别示意图
实验2中,研究者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OpenFace)记录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注视分布(如图1),进一步考察自视窗口对个体认知注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开启自视窗口虽然增强了参与者对自我形象区域的关注,但并未减少其对同伴的注视时间,表明自视窗口的开启并未显著干扰交流相关的注意分配机制。同时,该实验还发现社交焦虑水平对自视窗口的影响存在调节作用:对于社交焦虑水平较低的团体,自视窗口显著提升了其产生想法的数量(流畅性);而对高社交焦虑团体则无显著促进作用(如图2),甚至可能唤起评价担忧。

图2 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视频交流中自视窗口功能对团体创造力影响的潜在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成果为远程教育和在线协作的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提供了实践启示:在进行基于视频交流的团体创造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成员特质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视窗口的启用策略或沟通界面设计,以优化协作效率与创造性表现。
编辑:梁 正
图片:梁 正
审核:赵庆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