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English

打造心理学人才培养重地

科学研究重器、社会服务重镇

立心 明理 好学 笃行

凝心聚力 争创一流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院动态(第36期)

编辑:肖菲                    审读人:丁玉斌、肖菲                     时间:2025-07-03

2025年7月3日


初心如磐,挺膺担当:我院多个集体和个人在学校“七一”表彰上获表彰!

6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大礼堂举行。教育部直属高校党建工作联络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齐文远出席,全体校领导、全体中层领导干部、全体党支部书记、全体受表彰对象、“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代表参加会议,校长彭双阶主持会议。


副校长刘三女牙宣读学校第三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第二批“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单位名单。副校长刘宏达、周鹏程,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继文分别为创建单位和个人授牌。

校党委副书记陈迪明宣读《关于表彰2023—202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副校长李鸿飞、任友洲,校党委副书记查道林,校长彭双阶分别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

校党委书记夏立新指出,过去一年“党建引领,强师奋进”成效明显,他强调,学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彭双阶强调,必须把锤炼党性作为终身课题;必须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持续开展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我院这些集体和个人受表彰:心理学院党委荣获先进分党委;心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荣获先进党支部;心理学院社会与应用心理博士生党支部荣获第二批“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单位;教工牛更枫、学生陆晓鹏荣获优秀共产党员;连海江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


此外,心理学院春雨服务队党支部书记张婷参演《党旗下的强师奋进足迹》沉浸式党课,讲述春雨服务队党支部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用专业守护心灵,用奉献践行初心的先进事迹。



多领域打造心理学育人新范式 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研究圆桌论坛(杭州站)顺利举行

6月21日上午,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研究圆桌论坛(杭州站)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高校、医院、企业、中小学等多个领域的80余名专家代表,旨在为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心理健康工作向更连续、更完整的高水平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查道林指出,论坛为推动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提升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他对此次会议提出三点期待:一是立足国家战略,构建心理学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育人新格局;二是拥抱技术变革,探索“互联网+心理学”的跨界培养新模式;三是深化协同育人,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多元培养共同体。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系主任何贵兵表示,此次论坛是深度链接心理专业、行业、企业,深度链接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深度链接心理学科学研究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平台。他期望这次活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心理学人才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为促进心理学人才高质量培养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湖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晓军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博采众长”,汇聚学界业界智慧,为心理学人才培养提供多元视角。

本次论坛还推出了两项成果、举办了两个平行论坛。高校、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和心理学专家等多领域嘉宾通过主题发言开展深入交流和激烈探讨,为新时期心理学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和行之有效的育人思路。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总结发言。

作为推动心理学专业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活动,论坛延续了前两届的创新精神,聚焦人才培养核心议题,为学界和业界搭建深度对话平台,持续为心理学人才培养探索新理念、开辟新方法。未来,论坛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心理学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凝聚校友力量 共谱心院华章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浙江院友会在杭州成立

2025年6月22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浙江院友会成立大会在杭州隆重举行。

上午9时,大会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主持,他强调浙江院友会的成立是“校友情谊的升华,更是合作共赢的起点”。随后,筹备组代表、院党委副书记丁玉斌向大会汇报院友会筹备工作,并推荐组织机构名单。

华中师范大学浙江校友会会长张林致贺词,表达对心理学院院友会成立的祝贺与期待。新任会长胡瑜在就职讲话中表示,将全力搭建“服务院友、反哺母校、奉献社会”的平台,推动浙江院友会成为资源共享、情感联结的纽带。心理学院院长孙晓军以“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为题,详细介绍学院发展成就。他特别提到,学院正以“数字化条件下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为研究重点,期待与院友深化产学研合作。

校党委副书记查道林在致辞中高度肯定心理学院2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并代表学校向浙江院友发出“20周年院庆”邀约。

在院友交流环节,与会院友依次自我介绍,分享在浙工作心得与行业见解。从高校教师到企业心理顾问,从公益组织负责人到政府机构管理者,院友们虽岗位各异,却始终践行“爱在华师”的精神,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

连海江书记宣布大会胜利闭幕。浙江院友会的成立,标志着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校友工作迈入新阶段。未来,院友会将通过常态化活动、产学研对接、公益服务等多元形式,助力母校“双一流”建设,为心理学事业与社会发展贡献华师智慧!


 


华中师范大学浙江省招生宣传工作组赴浙开展本科招生宣传

2025年6月25日至28日,华中师范大学浙江招生宣传工作组深入浙江省多个地市,开展本科招生宣传工作。工作组由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和党委副书记、心理学院院长孙晓军带队,先后走进11个城市共15所中学,通过政策宣讲、咨询会、名师讲座等形式,向考生及家长详细介绍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及2025年招生政策。活动现场,工作组重点解读了“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等特色项目,并针对浙江新高考改革提供个性化报考指导。此次宣传旨在吸引更多优秀浙籍学子报考,进一步强化校地人才合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新生力量。

6月26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纪委办(监察处)副处长杨灵珍、党委副书记丁玉斌、办公室主任肖菲赴衢州二中,与衢州二中党委书记翁胜华、衢州二中办公室主任刘春生、衢州二中等中学任教的14名华中师范大学校友展开了座谈,共话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发展。

6月27日上午,我校招生组赴衢州二中开展招生咨询。杨灵珍、肖菲两位老师与考生及家长深入交流,详细介绍学校办学特色和2025年招生政策亮点。针对志愿填报热点问题,重点解析"冲稳保"策略、录取批次、院校专业组设置及国家专项计划等政策要点。现场互动热烈,为考生提供了针对性的报考指导,有效助力科学填报志愿。

6月27日,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副书记丁玉斌、专任教师王静、辅导员温碧璇一行赴金华一中开展招生宣传暨校友座谈活动,金华一中副校长王洋平、金华一中党委委员、招生升学处主任盛卫成、金华一中党办主任、高三年级主任夏丽娟、物理教师陈宣丞参加座谈活动。

活动期间,学院领导还与在金华一中工作的校友亲切交流,听取他们对学院发展的建议。据悉,此次走访是学院2025年招生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后续还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深化与重点中学的互动合作。

心理学院孙晓军院长、实验员张劲夫于2025年6月27日上午前往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长兴中学开展高考招生工作,心理学院副院长赵庆柏带队,学院刘思耘、刘方圆、卢亮、李晓涵、唐登芳几位老师前往温州开展高考招生宣传工作,。

随着浙江招生宣传工作的圆满结束,我校招生宣传组持续开展重点考生跟踪回访工作,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形式为考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此次招生宣传工作不仅为浙江考生和家长提供了专业、全面的政策解读,更有效提升了我校在浙影响力,加强了与当地校友的联系。此次工作为2025年本科招生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源活力。期待金秋九月与优秀浙籍学子相聚桂子山,共同开启人生新篇章。


 


“脑科学与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在我院举行并圆满落幕

2025年6月28日,一场高水平的“头脑风暴”在桂子山麓席卷而来。由湖北省心理学会、武汉心理学会、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我校心理学院承办的“脑科学与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在南湖校区综合楼N215教室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脑科学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论坛开幕式上,心理学院副院长赵庆柏、科技处副处长徐芬及心理学院周宗奎教授先后致辞。北京大学罗欢教授在《人脑中的‘结构化’心智模型》报告中,揭示了团队如何利用神经科学与计算建模的精妙结合,探索人脑心智模型的奥秘。深圳大学陈琦教授通过《人类认知的计算建模研究——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系统阐述了认知建模在研究心理学传统问题及精神疾病中的强大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员的《跨物种疼痛编码机制研究》,展示了其团队在啮齿类动物与人类被试中的开创性工作,为理解疼痛编码提供了全新视角。四川师范大学刘强教授则在《视觉工作记忆离线态存储机制》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在“离线态”下独特存储与加工特征的系列突破性研究。

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陶沙教授的报告《汉语儿童英语阅读学习:脑与认知的挑战和应对》,精准把脉中国儿童英语阅读的脑认知挑战,并给出了科学的锻炼策略。西南大学冯廷勇教授在《拖延行为的神经基础与神经调控》中,不仅定位了与“拖延症”相关的关键脑区,更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心理解决方案。南京师范大学陈庆荣教授的《神经认知诗学:来自中国古代诗歌的系列实验研究》,独辟蹊径,将心理学与中国古典诗歌音律结合,开创了“神经认知诗学”这一跨学科范式。北京师范大学徐鹏飞研究员则在《情绪问题的脑认知机制、预测与干预》报告中,展现了从基础研究到构建预测模型,再到开发精准干预方案的全链条创新。

本次高峰论坛,汇聚了国内脑科学与心理健康领域的顶尖智慧,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教育者提供了与大师对话的宝贵平台,实现了高水平、跨机构、跨学科的深度交流。论坛为所有参会者打开了一扇观察最新科研动态和技术趋势的窗口,对于明晰未来研究方向、推动整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编辑:肖 菲             

审读:丁玉斌 、肖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