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麓,星光璀璨。一场聚焦脑科学与心理健康前沿的学术盛宴,汇聚全国顶尖智慧,碰撞思想火花,共绘学科未来。

当严谨精密的脑科学,遇上关乎民生福祉的心理健康,会激荡出怎样璀璨的智慧火花?2025年6月28日,一场高水平的“头脑风暴”在桂子山麓席卷而来。由湖北省心理学会、武汉心理学会、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我校心理学院承办的“脑科学与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在南湖校区综合楼N215教室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脑科学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大咖云集,共襄盛举
论坛开幕式上,心理学院副院长赵庆柏、科技处副处长徐芬及心理学院周宗奎教授先后致辞。他们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各界同仁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并强调,脑科学与心理健康的交叉融合是当前学术发展的“黄金赛道”,本次论坛的举办必将为推动学科创新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学术盛宴,智识交锋
八场高屋建瓴的学术报告,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前沿研究画卷。
【上午场:探秘心智的底层逻辑】
北京大学罗欢教授在《人脑中的‘结构化’心智模型》报告中,揭示了团队如何利用神经科学与计算建模的精妙结合,探索人脑心智模型的奥秘。
深圳大学陈琦教授通过《人类认知的计算建模研究——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系统阐述了认知建模在研究心理学传统问题及精神疾病中的强大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员的《跨物种疼痛编码机制研究》,展示了其团队在啮齿类动物与人类被试中的开创性工作,为理解疼痛编码提供了全新视角。
四川师范大学刘强教授则在《视觉工作记忆离线态存储机制》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在“离线态”下独特存储与加工特征的系列突破性研究。




【下午场:聚焦应用的挑战与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陶沙教授的报告《汉语儿童英语阅读学习:脑与认知的挑战和应对》,精准把脉中国儿童英语阅读的脑认知挑战,并给出了科学的锻炼策略。
西南大学冯廷勇教授在《拖延行为的神经基础与神经调控》中,不仅定位了与“拖延症”相关的关键脑区,更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心理解决方案。
南京师范大学陈庆荣教授的《神经认知诗学:来自中国古代诗歌的系列实验研究》,独辟蹊径,将心理学与中国古典诗歌音律结合,开创了“神经认知诗学”这一跨学科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徐鹏飞研究员则在《情绪问题的脑认知机制、预测与干预》报告中,展现了从基础研究到构建预测模型,再到开发精准干预方案的全链条创新。
在每场报告后,现场互动提问环节气氛热烈,思想的火花在问答之间不断迸发,展现了浓厚的学术思辨氛围。




继往开来,融创未来
本次高峰论坛,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论坛汇聚了国内脑科学与心理健康领域的顶尖智慧,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教育者提供了与大师对话的宝贵平台,实现了高水平、跨机构、跨学科的深度交流。论坛聚焦“脑科学与心理健康的交融发展”,直指当前心理学科最前沿、最具活力的交叉领域,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脑科学与心理学的深度对话与融合创新。论坛为所有参会者打开了一扇观察最新科研动态和技术趋势的窗口,对于明晰未来研究方向、推动整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编辑:刘 威
图片:刘 威
审核:赵庆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