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English

打造心理学人才培养重地

科学研究重器、社会服务重镇

立心 明理 好学 笃行

凝心聚力 争创一流

学者齐聚华中师范大学探讨创造力研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记第十届全国创造力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编辑:刘威                    审读人:赵庆柏                     时间:2024-06-25

创造力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跨学科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创造力研究的深入发展与跨学科交流,“第十届全国创造力学术研讨会”为各方机构和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此次会议由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市心理学会、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承办,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人因工程研究所协办。会议于2024年6月21日至23日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召开。

此次研讨会以“创新引领未来,新质生产力驱动发展”为核心宗旨,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创新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机遇,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48家教学科研单位的166位老师和学生现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进行了5场特邀报告,13场主旨报告和45项平行论坛报告以及18张海报张贴展示。

 

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赵庆柏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查道林致欢迎辞,表达了对所有参会者的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强调了此次会议对于促进国内外创造力研究交流的重要性。他提到,此类学术交流是推动教育和科研创新的关键,希望本次会议能够启发教育、科研同仁新的思考和合作。心理学院院长孙晓军介绍了心理学院在推动创造力研究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学院在培养创新型心理学人才和开展合作方面的成就与计划。他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高度期待,希望此次会议能成为启发新思想、深化学术交流的平台。创造力协作组组长张景焕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创造力协作组近年来的成就,并概述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她提出,通过加强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科研问题,并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在本次会议上,《创造力研究进展2022-2023》新书发布,主编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介绍,本书由多个研究单位联合撰写,集合了国内在创造力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展示了跨学科合作在推动创造性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入的讨论。

 

在特邀报告环节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龙立荣教授进行了题为《组织中的绩效薪酬与创造力研究》的报告。他从“十年磨一剑”和“一年磨十剑”的困境对比出发,展示了组织中绩效薪酬虽然可能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创造力的发挥上可能有不利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和观点对于包括学校在内的大型组织员工激励有重要意义。龙立荣最后呼吁,给予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大的宽容和考核周期,最终达到“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突破式创新成果。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胡卫平教授进行了题为《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研究与思考》的报告。胡卫平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培养后备科技人才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尤其强调了多元化教育方法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他提到,通过实施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团队合作,学生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其创造性思维与协作能力。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汤超颖教授进行了题为《数字技术与创造力提升》的报告。汤超颖教授讨论了现代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如何在教育和工业领域中被用来增强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领域,这些技术提供了新的方式来激发并实现人的创新潜力。

山东师范大学的Bernhard Hommel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How to think out-of-the-box: the meta control of creative action 的报告。Hommel教授是国际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是创造性的元控制领域的创始人。他通过多个实验研究,结合认知神经技术,系统检验了个体元控制偏向与其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现场师生与Hommel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


华中师范大学的周治金教授进行了题为《创造性思维探索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周治金教授的报告从其科研生涯早期利用谜语研究人类形成新颖信息联结的认知神经机制出发,系统地回顾了其团队对创造性思维的探索历程,并且介绍了其课题组近期关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创造性阅读欣赏的心理学研究。周治金教授展望说,文艺领域的创造力涉及情绪情感加工以及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其相关研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的精神健康密切相关;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创造力研究的宝贵资源,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此领域,在过去20余年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解决真问题,丰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范式。


在主旨报告分会场1中,首都师范大学罗劲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刘昌教授共同呈现了题为《中国象思维的脑认知科学研究》的报告。两位教授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思维”可能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原初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呈现出一种不可对象化、不可分析的混沌特性。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证研究和哲学思考,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先进神经影像技术,追踪和分析了象思维在大脑中的活动模式。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也为教育和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来自湖南大学胡莹教授进行了题为《创新设计的窗里窗外》的报告。胡莹教授从工业和艺术设计的角度,为与会者展示了创新设计与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密切关系。胡莹教授在会场展示了多种脑电和行为数据的可视化方法与多模态表征技术,将设计工作者灵感迸发时的脑电波转化为鸟鸣、水墨画以及其他视听觉艺术形式,引起了在场听众的浓厚兴趣。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段海军教授进行了《爱是否能够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性?》的报告。通过招募情侣在实验室中完成双人合作创造性任务,段海军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亲密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尤其是可以对抗应激条件下对于创造性任务的损害。


华中师范大学的刘威老师进行了《青年科技人才心理压力限制其突破式创新的社会学与神经生物学机理》。他介绍了文献网络分析,用以量化研究者和科技作品的科技创新颠覆性的计算社会科学方法,并且结合应激的神经生物学方法,探索了青年科研工作者压力限制其科学创新的初步机制,并且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对应的干预措施。


西南大学的陈群林老师进行了《城市化,大脑和创造性》的报告。陈群林老师的研究综合采用心理测量学、神经影像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利用超过3000人的大样本追踪研究,讨论了城市发展进程中创造力的变化情况及其脑机制,相关研究引发了会场听众的热烈讨论。

华中师范大学的成良老师进行了题为《环境与动物灵活问题解决》的报告。他的研究团队利用动物模型,发现丰富而新颖的成长环境可以促进动物成年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长期的社交隔离可以逆转短时社交隔离对动物问题解决能力的限制作用。为“‘十年磨一剑”式的突破创新提供了动物层面的神经生物学证据。

在主旨报告分会场2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进行了题为《皮亚杰的创造性思维观及其启示》的报告。他的报告从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出发,详细解读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并探讨了这些理论对当前创造力教育实践的启示。通过比较历史和现代教育案例,庞维国教授指出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激发他们创造力的关键。

陕西师范大学的衣新发教授进行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心智创造力》的报告。衣新发教授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心智模式和认知策略来增强人类的创造力。他提出,心智训练和思维模式的创新是提升个体和集体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南开大学周详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数智时代的珠联璧合:人智协同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她详细阐述了在数字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机协同创造的规律及其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启示。周详教授还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高等教育在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中的关键角色。她的见解为如何构建更加智能和灵活的教育和社会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中幼联(北京)国际教育科技研究院的程淮教授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学前创新教育范式的变革》的报告。程淮教授强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学前教育的教学范式需要进行根本的变革。他提出了将AI工具和方法集成到幼儿教育中,以促进儿童早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的谷传华教授进行了题为How does Dunning-Kurger effect happen in creativity的报告。他分析了达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urger effect)如何在创造性任务中表现,以及这种心理现象对个体自我评估元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谷传华教授提出了一些策略,旨在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克服这种效应的负面影响。


来自河海大学的沈汪兵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意》,沈汪兵教授展开了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成为创意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而非替代者的论述。他提供的实验证据展示了AI如何协助人类发展新的创意解决方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人机协同解决问题、创新合作的见解。

华中师范大学的于全磊老师进行了《危中有机:危机对创意的影响》的报告。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社会的创新行为数量,发现了面对危机时社会集体中创造性行为“先急剧下降、后急速反弹上升”的发展趋势。

除去特邀和主旨报告以外,会议期间还在5个分会场进行了平行论坛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单位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分别从创造性与儿童青少年发展、创造性与社会认知、创新教育与学习、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制,人工智能与创造力等主题进行口头报告。他们各自展示了自己新近的研究成果,与在场听众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在闭幕式上,创造力协作组组长张景焕教授对本次会议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宣布下一任协作组组长为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且下一届全国创造力学术研讨会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承办。下一届会议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郝宁教授致辞,欢迎各位同行明年相聚上海。随后,会议宣布了本次优秀学生报告、海报和论文的获奖名单,共计评选出2篇优秀论文、4份优秀海报和10个优秀口头报告。各位颁奖嘉宾鼓励硕博青年研究者们再接再厉,并希望他们继续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深入探索、勇于创新,通过持续而深入的学术探求,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会议最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带头人周宗奎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陈词,再次感谢各位与会专家和学者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并展望了基于学科交叉的创造力研究对于国家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如何从不同学科借鉴理论和方法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他提出,未来的创造力研究应更加关注实际应用和技术整合,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挑战。

至此,第十届全国创造力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第十届全国创造力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