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English

打造心理学人才培养重地

科学研究重器、社会服务重镇

立心 明理 好学 笃行

凝心聚力 争创一流

用生命感动生命

编辑:                    审读人:管理员                     时间:2013-10-16

  在武汉,设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名气可是大得不得了!人们说,近年来,该中心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得益于有一位好老师——汪海燕。 

汪海燕老师

  

    去年感恩节第二天,汪老师收到了一封信,写信人是该校一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这个研究生毕业前夕因为严重的抑郁症,对自己的毕业答辩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汪老师的辅导,他走出了困境,现在工作单位表现得非常好。他给汪老师的信是这样写的:“今天是感恩节,早晨4点半,我就起来给您写信。我认为今天是给您写信的最好日子。”

  在华中师大乃至武汉的其他高校,同学们开玩笑的时候,每每说起某某人最近比较“郁闷”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他应该去找汪海燕了。”

  记者近日采访了这位命运坎坷,却又充满激情的心理专家,听她谈人生际遇和心理教育。

  “要死,也莫露出死相!”

  汪老师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老三届学生,她16岁下乡插队,其间,她吃苦耐劳地干活,并当上妇女队长。她比某些土生土长的农民更能干,一天能插秧七分田。她18岁被招工,在当工人的7年间,她曾爬上两层楼高的电线杆接电线,曾一次背两袋水泥上楼梯。

  25岁那年,她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随后留校工作。但生活却给她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1985年,刚刚参加工作3年的汪海燕出现了贫血、头昏、呕吐的症状,后经医院确诊为“白血球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当时她的病情极为严重,白血球2600,不超过3400,且长期处于这个状态。由于白血球、红血球少,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动不动就晕过去。医生说她只能活半年,当时,汪老师的先生都不敢把病情告诉她,怕她承受不住。医生跟她说她的病是MDS,她借来邻居的医学书,一查MDS是骨髓异常综合症,一般存活期是3年至5年。

  汪海燕非常伤心,因为那一年她的儿子才两岁,她的美好生活刚刚开始,但她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威胁。有时候牵着儿子一起走路,她的眼泪一下子就会淌下来。

  汪海燕的母亲是华师1956年毕业的,是位非常坚强的女性,看到自己的女儿一天天消沉下去,她坚强地对女儿说:“要死,也莫露出死相!”当时汪海燕觉得自己的母亲怎么这样残忍?但现在自己活过来了,她真的非常感激母亲。汪海燕体会到:每一个人相对于他人都是一个环境因素,如果这个人任性地释放不良情绪,就无异于污染环境。人即便明天要死,今天也要好好活,活出生命的价值。她记住了母亲的话,鼓起勇气,与病魔抗争。她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从死神的魔爪中挣脱了出来。正是这段战胜病魔的日子,铸就了汪海燕坚强的性格。

  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

  汪海燕在授课的同时,还担负着心理咨询工作。早在1987年,她就义务对学生作课外咨询辅导,尤其侧重女大学生的问题。从1992年开始,她坚持利用每周半天的课余时间参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值班,接待来访学生,帮助解除学生的心理矛盾和痛苦,以极大的热诚和耐心,挽救了不少有轻生倾向和行为的学生。

  有一次,一个学生下午四点半突然打电话给汪海燕,说他一天没吃饭了,要跳楼。汪海燕当时在做理论课题,急等着要交,就对他说:“你去心里咨询中心吧,那里有老师值班,如果实在不行,你可以明天来找我,我明天值班。”结果那个学生说:“你要是不来,就再也见不到我了。”汪海燕一听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到那个学生的寝室。进寝室后,她发现有14个学生围着一张桌子学习,问后才知道,正是因为那些学生没有好好学习,那位同学才要自杀。看到其他同学买的饭正放在一边,就对那位要自杀的同学说:“我喂你吃饭吧。”随后,就一口口地喂他吃。汪海燕和他从四点半谈到八点,最后那同学说:“汪老师,我想单独和你说句悄悄话。你帮我看看同学都在干什么。”她出去一看,只剩下班长在外面了。那同学说:“我是因为他们不好好学习才要自杀的,现在我又没自杀,他们又没好好学习,怎么办啊?”对这个学生的问题,汪海燕没有感到一点意外,因为当学生处于抑郁状态时,他们的思维是不符合常规逻辑的。于是,汪海燕说:“等同学们回来后,你告诉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的父母和老师都管不了他们,你怎么管得了呢?别给他们当管家婆了。”八点半钟,这位学生已经完全平静下来了。汪海燕便出去跟他的同学解释:“这个同学很不好意思,打扰大家一天了,你们都对他很好,很关心他,他很感谢你们。”这个个案一直处理了4个小时,当从楼上下来时,汪海燕的腿都发软了。

  在解除危机的过程中,脑筋要高度运转,非常讲究专业技巧。每年汪海燕都要处理类似危机20多起,在她的眼中,学生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

  学生眼中的“两狂一味”

  在学生的眼中,汪海燕被形容成“两狂一味”。

  两狂之一:工作狂。在学生们看来,汪老师真是视工作为生命了,工作时间完不成的东西就带到家里继续干。她不顾身体的劳累,经常熬夜工作,困了就冲杯咖啡提提神。正常上班时间汪海燕没有空闲,接待的人员一拨未走,一拨又来,她还不时地提醒别人注意不要太紧张了,却唯独忘记了自己才是最需要休息的人。

  两狂之二:热情狂。咨询中心一有骚动,大家就知道汪海燕来了。汪老师虽然身体不好,但给人的感觉却总是那么风风火火,全身充满激情。

  一味,就是汪老师特有人情味儿。汪老师真正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人的魅力,也深刻理解了心理咨询工作的真谛:用生命感动生命。

  热线、网页、面谈

  现代社会已经迈入了高科技时代,汪老师所在的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应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手段,使心理咨询工作有了新的载体。春雨热线、春雨网站的积极作用逐渐发挥出来。

  去年的一天,汪海燕在晚上10点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女孩子在电话里说:“汪老师,我哥哥给我打电话,说爸爸妈妈就拜托给我了,他会不会出什么事呀?”汪海燕马上要了那个男孩的电话号码,打电话给他,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并一再强调,“你的生命是很宝贵的。我们明天上午10点在心理咨询中心见面好吗?你保证今晚不做傻事好吗?”那个男生答应了。1个小时后,汪海燕的学生打来电话,说她刚在春雨网页上看到有人留言,说是不想活了,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留言的正是刚通过电话的那名男生,当时已经11点多了,但汪老师还是不放心,又打了电话过去,那男孩说:“我已经睡觉了,我保证不干傻事。”第二天,他如约来到了中心,和汪海燕及中心主任江光荣教授面谈。经过近一天的谈话,他终于走出了阴影。

  春雨热线和春雨网站一直很忙碌,网上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是同学们的心灵家园。汪海燕以及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心理咨询是会谈,但不是一般的会谈,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汪海燕认为,心理咨询中心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要,特别是要挑选高素质、对人充满关注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

  汪海燕很关心我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由她组织创建的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在化解各种危机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她说,按照有关统计数据,有17.2%的在校大学生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而重点大学的学生压力相对较大,自我期望比较高,事事都追求完美,但是大学不等同于高中,想要冒尖不是那么容易,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有了压力。所以,每一所学校都要建立起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

  助人者的人生乐趣

  为挽救一个青年,有时要付出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汪海燕所受的委屈与误解恐怕外人无法了解。她1993年就是副教授,由于工作性质,这些年她作了如此多的工作,却仍然是副教授。人们似乎不明白她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对此,汪海燕老师淡然一笑说:“没有必要为谋求更多人的理解去花费时间。我是一个教师,在我所追求的价值中,有什么比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呢!其实,在咨询过程中,学生的每一点积极改变都令我感动,让我享受到助人者的人生乐趣。”

  近年来,她还应邀为省内外多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作了报告。她的报告生动、感人,反响强烈,深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

  奉献是享受人生。汪海燕认为:“首先,奉献是自愿的行为而非强制;其次,能奉献表明你是丰盛的,至少没有枯竭;其三、社会还需要你的奉献说明你还没有落伍,你正与时俱进。”这就是汪海燕的人生境界。


  
(《中国教育报》程墨 实习生 邵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