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English

打造心理学人才培养重地

科学研究重器、社会服务重镇

立心 明理 好学 笃行

凝心聚力 争创一流

华中师大“艺启星程”实践队用艺术为青少年点亮星光

编辑:                    审读人:                     时间:2025-07-31


当10岁的孤独症男孩浩浩(化名)在舞台上跟着旋律晃动身体时,台下的志愿者小李红了眼眶。这个曾执着地守在空调风口、拒绝与他人对视的孩子,如今能在集体中完成一首歌的表演——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艺启星程”实践队14天艺术疗愈夏令营交出的暖心答卷。

7月7日至20日,这支由心理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在武昌区BONBON艺术疗愈工作室开展了两期公益夏令营。从筹备阶段的课程打磨到结营时的戏剧展演,队员们用画笔、音符与故事,为孤独症、唐氏综合征等特殊儿童搭建起通往社交世界的桥梁,也为常年紧绷的特殊儿童家庭送去喘息的空间。

四十天筹备:把心理学装进艺术课堂

早在6月初,实践队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在心理学院教授与工作室教师的双重指导下,队员们反复修改教案:将情绪认知融入绘画课,用角色扮演训练社交表达,甚至特意编写了以“友情”为主题的原创故事。“每个游戏都要考虑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比如用彩色积木教轮流等待,用响板节奏训练专注力。”参与课程设计的马诗雅说,仅“舞动拍拍”这一互动环节,就经历了八次调整。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课程研讨。马诗雅 供图

物资采购清单上,除了画纸、蜡笔等常规用品,还细心准备了降噪耳机、触觉球等辅助工具。队员们手绘的宣传海报上,“慢慢来,我们等你”七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他们对特殊儿童家庭最真诚的承诺。

十四天陪伴:用耐心叩开封闭的心门

夏令营的课堂上,总有这样动人的细节:当浩浩固执地玩弄绳子时,小李悄悄拿起绳子另一端跟着摆动,用共同的动作建立信任;当有孩子突然跑出教室,辅助老师会默默跟上,等他平复后轻声说“我们回去看看大家在做什么”;当集体游戏陷入僵局,队员们会立刻切换成小组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参与的节奏。

20课时的定制课程像一串精心编织的珍珠:绘画课上,孩子们用颜料表达情绪,孤独症女孩小欣(化名)第一次主动把作品递给邻座伙伴;音乐课上,唐氏综合征男孩乐乐(化名)跟着鼓点拍手,嘴角扬起从未有过的弧度;最后的戏剧展演中,孩子们戴着自制的动物头饰,完成了一场虽不完美却充满力量的演出。马诗雅镜头下的照片记录下这一幕:一个孩子紧紧攥着辅助老师的手,眼神却勇敢地望向台下的观众。

图为孩子们在实践队成员的辅助下完成汇报演出。马诗雅 供图

双向成长:在守护中读懂责任

“第一天见面时,浩浩始终背对着大家,我就在他身边坐了整整四十分钟。”小李的日记里记录着陪伴的点滴:从跟着孩子在走廊反复踱步,到约定“溜达五分钟就回来”;从聊他最爱的地铁线路,到引导他描述柯基犬的样子。十四天后,这个曾拒绝肢体接触的孩子,会主动拉着小李的手走向座位。

这样的改变在夏令营里不断发生。正如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牛更枫所言:“孩子们在艺术中释放了天性,家长们在旁观时舒展了眉头,而实践队员则触摸到了心理学的温度。”一位孤独症儿童母亲在反馈中写道:“看着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笑,我突然觉得,未来没那么难。”

结营那天,队员们收到了孩子们用黏土捏的“星星”。这些不规则的形状,在他们眼中却是最珍贵的勋章——这不仅是特殊儿童的成长印记,更是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实践队队长庾传玺说:“我们带不走所有困境,但希望这些天的光亮,能成为他们勇敢前行的底气。”

据悉,实践队已完成《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源与社会支持需求》调研报告,接下来将联合专业机构推动成果转化,让更多特殊儿童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暖意。

转自《中国青年报》,原文链接:https://ugc-s.cyol.com/share/mp/articles/2025-07/31/content_6RBJuqB59.html?mp=true&share_time=1753935863

撰稿人:庾传玺 

审读人:丁玉斌  钟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