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 日
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国立大学代表团到访我院共探研究合作新路径
9月16日至19日,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国立大学(Universitas Negeri Semarang——UNNES)副校长Zaenuri教授、心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Ahmadi博士、Widyatmoko博士一行3人到访我院并开展学术交流。双方围绕 “AI +心理与教育” 主题展开深度探讨,明确了以研究合作为核心的后续合作方向,为双方国际合作和促进“一带一路”心理学科的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代表团首站与我院在 8030 会议室展开会谈,我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伟军教授、洪建中教授及相关师生共同参会。王伟军教授对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学院和部重点实验室学科优势、研究特色和主要成果。代表团的Zaenuri教授介绍了三宝垄国立大学的办学历史与专业规模、学科特色与发展规划,明确表达了深化“AI +心理与教育”跨校合作的意愿。双方随后具体就师生交流、联合开展AI教育应用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在共建学术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双方同意以线上联合研究、远程学术交流为切入点率先推进,尽快开启双方合作新篇章。


访问期间,双方聚焦“AI +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学术交流,围绕 AI 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伦理边界以及如何优化AI工具适配不同教育需求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代表团重点聚焦三大方向展开介绍,分别是师范生AI素养培养体系构建、ICT 技术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AI学习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实践。同时,我院师生也分享了AI技术在教育教学、心理评估、共情能力训练、数字化干预和发展心理大模型开发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阶段性成果。
访问期间,代表团还在我院教师陪同下,实地参观了心理学院实验室、脑成像中心等核心科研设施,详细了解我院在实验室资源配置、科研平台运行等方面的情况。
本次交流活动,让双方充分了解彼此在“AI +心理与教育”领域的优势与需求,为两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研究合作关系搭建了桥梁。未来,期待双方以此次交流为起点,在师生互访、联合科研等方面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共同推动“AI + 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学术创新。
汇聚申城心理学力量 共筑华师人精神家园——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上海院友会正式成立
2025年9月21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上海院友会成立大会在沪上地标建国宾馆隆重举行。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党委副书记丁玉斌等院领导,与五十余名在沪院友共聚黄浦江畔,共同见证华东地区又一重要院友组织的诞生。本次大会延续浙江院友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母校与长三角院友的联结,为心理学产学研融合与城市社会服务注入新活力。

下午3时,大会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正式开始。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主持成立仪式,代表学院向全体在沪院友致以亲切问候,并强调上海院友会的成立是“华师心理人从桂子山到黄浦江的深情延续,更是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筹备组代表、院党委副书记丁玉斌汇报院友会筹建进程,并经大会审议通过首届理事会名单:彭平根当选首任会长,张晓翔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欢欢任副秘书长。
华中师范大学上海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邵勇(教科院1990级校友)到会致贺辞,期待心理学院院友会成为沪上校友体系中的活跃力量。新任会长彭平根明确提出院友会三大宗旨:“搭建情感联结之桥、构筑资源赋能之梯、牵起反哺奉献之线”,并承诺将打造“不搞形式、不做表面文章”的务实平台,使院友会成为在沪华师心理人的“心灵港湾”。
在院友交流环节,来自高校、企业、临床机构、互联网行业的院友纷纷分享在沪发展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院友会会长欧阳龙天亦跨城参会,并与彭平根会长共同提出“沪浙院友联动计划”,未来将通过轮值沙龙、合作课题、跨区域实习基地等形式深化长三角院友网络建设。
上海院友会的成立,标志着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校友工作进入“跨区域协同、多城市联动”的新阶段。未来,上海院友会将依托城市资源优势,定期开展行业沙龙、职业导师计划、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助力母校“双一流”建设,为中国心理学事业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华师智慧”与“上海方案”。
桂子山情谊绵长 黄河畔“心”火相传——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河南院友会正式成立
2025年9月27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河南院友会成立大会在郑州隆重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查道林、河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国祥,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党委副书记丁玉斌、副院长赵庆柏等院领导、老师出席活动。同时,华中师范大学河南校友会,开封、新乡校友会代表,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校友会代表等共同出席见证。与六十余名在豫院友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联结母校与中原院友的重要时刻。
本次河南院友会成立大会由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主持。会议伊始,连书记隆重介绍了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与嘉宾,并对所有到场领导、嘉宾以及院友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深情回顾了华师心理人在河南的耕耘与贡献,强调院友会的成立将为在豫院友构建一个凝聚情感、协同发展的家园。接下来,大会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正式拉开序幕。
在成立大会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查道林教授发表致辞。他首先向与会院友介绍了学校及心理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他指出,学院今日的成就,凝聚着一代代“华师心理人”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广大院友在各行各业的卓越贡献。致辞最后,查书记代表学校,向河南院友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重返桂子山,再叙情谊。
随后,大会听取了筹备组代表、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丁玉斌所作的筹备工作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河南院友会从前期酝酿、意见征询到组织搭建的完整筹备过程,并对各界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报告结束后,丁玉斌副书记现场宣读了第一届组织机构建议名单,该名单经大会审议并鼓掌通过。
华中师范大学河南校友会副会长康东亮代表总会致贺词。他首先对心理学院河南院友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并对院友会的专业性与活力表示高度赞赏。他期待两会未来加强联动、携手同行,共同将华师校友网络建设得更好,并祝愿心理学院院友会蓬勃发展。
当选的河南院友会首任名誉会长、河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国祥教授致辞。他首先对各位院友的信任及母校的厚爱表达感谢,并表示将积极联络沟通,与大家共同努力推动院友会发展。
新任会长赵俊峰教授在就职发言中,对母校的培养和院友的信任致以诚挚谢意。面对未来工作,他提出将重点围绕组织建设、规范运作、品牌活动、产学研合作及反哺母院五个维度展开,致力把院友会打造成凝聚共识、互助共进的坚实平台,汇聚中原心理学力量,共同为母校与河南发展贡献智慧。
大会最后,全体与会人员起立,共同奏唱《华中师范大学校歌》。在熟悉的旋律中,院友们重温桂子山求学岁月,再次铭记“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精神,成立大会在庄严而温馨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汇聚南粤“心”力量、谱写院友新篇章——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院友会正式成立
2025年10月26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院友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党委副书记丁玉斌、副院长赵庆柏等院领导老师出席活动。同时,来自广东各地的华中师范大学校友代表积极参会,华中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志海到会,与近100名在粤院友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联结母校与广东院友的重要时刻。此次广东院友会的成立,是继浙江、上海、河南院友会之后,华师心理学院在国内重点区域布局院友网络的又一关键举措,将进一步凝聚广东地区院友力量,助力心理学产学研融合与地方社会服务。

大会由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丁玉斌主持。会议伊始,他代表学院向拨冗莅临的各位领导、嘉宾以及从广东各地远道而来的院友们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丁书记深情回顾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多年来在广东的深厚积淀与广泛影响,高度肯定了广大院友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广东院友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散落在南粤大地的华师心理人终于有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稳固的联络枢纽。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拉开序幕。
大会第二项,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致辞。连书记指出,广东院友会的成立是校友工作的新起点,更是母校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联结的重要里程碑。讲话中,连书记向与会院友汇报了学校及学院的最新发展情况。同时,连书记对院友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三点期待:一是打造情谊联结的“暖心家园”,增强校友归属感;二是搭建发展共赢的“资源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三是塑造品牌传播的“形象窗口”,提升华师心理学科的影响力。
随后,大会听取了筹备组代表、心理学院副院长赵庆柏教授所作的筹备工作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广东院友会从前期酝酿、意见征询到组织搭建的完整筹备过程。报告结束后,赵院长现场宣读了第一届组织机构建议名单:推荐聂衍刚担任会长;佐斌、张向阳、陈洁、肖珊、蓝敏、袁小华担任副会长;杨阳担任秘书长;皮思思、陈静雯、娄宇婷担任副秘书长。名单经大会审议并鼓掌通过。
接着,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志海代表校友总会对心理学院广东院友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汇报了广东校友会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并期待心理学院与各学院校友加强互动、促进跨领域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校友网络。
面对未来的工作,聂会长强调,广东院友会将致力于促进院友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互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他呼吁全体在粤院友携手共进,积极支持母校和母院的建设和发展,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的培养。最后,他衷心祝愿华中师范大学和心理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期待院友们共同为母校发展和大湾区心理学事业贡献力量。
迷彩青春 心向荣光:心理学院2025级新生军训风采录
秋阳铺洒桂子山,风拂迷彩展锋芒。自 2025 级新生军训启动以来,心理学院学子以热血赴征程,在严格训练中锤炼意志。
“昂首如松立,摆臂似刀切”,这是2025级新生日常训练的生动写照。烈日下,他们身着海魂衫,身姿挺拔如峰,眼神坚定如炬。“整队齐行向远,步履丈量山河”。环校拉练的征途上,心院学子迈着矫健的步伐,穿梭于桂子山的林荫道间。在 “行走的课堂” 中感悟坚持的意义,也让 “同心同行” 的信念愈发坚定。“绳聚一心,力破万难!” 在军训拔河比赛的现场,心院学子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时刻。最终,心院新生凭借顽强的毅力与默契的配合,斩获第三名的历史最佳成绩!这枚奖牌,是团队协作的见证,更是“心院力量”的生动诠释,必将成为他们大学生涯中难忘的记忆。
走进南湖5栋225、9栋308宿舍,只见室内布局规整,床铺整洁,地面干净清爽,整体环境给人以舒适、利落之感。这一良好的内务面貌,是2025级新生们在军训期间严格要求自我、认真落实内务规范的成果体现。
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党委副书记丁玉斌、副院长赵庆柏、副院长田媛专程前往训练场,为烈日下坚持训练的新生们送来解暑饮品与殷切嘱托。“注意劳逸结合,保护好身体”“珍惜军训时光,收获成长与友谊”—— 一句句关怀的话语、一份份清凉的饮品,让 “心院大家庭” 的温暖直抵人心,也让同学们更有信心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实用的入学教育为新生保驾护航,保卫处处长王军以 “文明交通,你我同行” 为题,细致解读校园电动自行车治理政策,引导新生树立文明出行意识;洪山区公安分局反电诈中心警官张珏菡则通过直播课堂,结合真实案例揭秘诈骗手段、传授防骗技巧。
“勇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者!” 夏立新书记在开学第一课中的讲话,为全体2025级新生指明了前行方向。


历年新高!华师心理学院5项成果获第十四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十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我院共5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奖总数位居华师各单位第二位,同时此次获奖总数创我院该奖项历年新高!
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是湖北省人民政府设立的省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代表了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平。自该奖设立以来共评选了十四届,本届评选的是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的成果,全省共有395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67项,二等奖157项,三等奖171项。

周宗奎教授课题组在《NeuroImage》发表论文
周宗奎教授课题组在神经影像学领域旗舰期刊《NeuroImage》(中科院神经成像类1区Top)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新颖性对人类双重认知控制系统及其核心功能的动态调控机制。论文题为“Novelty modulates proactive and reactive cognitive control modes: Evidence from ERP and EEG data”,我院2022级博士生李芊芊与2024级博士生陈天龙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周宗奎教授、谷传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既有研究表明,新颖性对认知功能存在“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新颖信息可能激发注意、促进信息编码与记忆形成,提升个体的学习与创造力;另一方面,过度暴露于新颖信息则可能导致注意分散与认知过载,进而削弱个体的判断与决策能力。因此,系统阐明新颖性对认知控制系统的作用机制,对于理解个体在新颖环境中的认知适应与行为调节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然而,当AI生成内容中出现看似“规范”却检索不到的“虚构文献”时,你的认知系统会即时启动冲突检测机制,快速识别信息的不一致性或错误信号,随即暂停对该信息的加工,并实时更新指令策略:“仅生成在学术数据库中可检索的真实文献,并附上DOI以保证可验证性和可追踪性。”这种对突发冲突的即时感知与快速应对正体现了反应性认知控制,它是一种刺激驱动、即时性的调控模式,依赖冲突监测和干扰检测系统,以实现对突发信息的快速感知与即时加工。因此,该研究基于认知控制双重机制框架,考察了新颖性如何影响主动性与反应性认知控制及其核心功能的动态平衡。
研究的结果表明,双重认知控制系统在新颖性的驱动下呈现出功能性模式再配置:相比于常见条件,在新颖条件下,个体对主动性控制的依赖显著减弱,而对反应性控制的依赖相应增强。此外,新颖性显著增强了反应性控制过程,体现为探针期冲突监测与调控过程的加强,以及反应抑制成本的降低。行为学指标与脑电指标(涵盖时域ERP成分与频域神经振荡特征)提供了相互印证的证据,共同支持了这种新颖性驱动下双重认知控制系统的动态调控模式。基于这些初步结果,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源空间重构、脑网络拓扑分析、动态因果模型及脑–行为功能耦合分析等多维度方法,对新颖性驱动下双重认知控制系统的动态调控机制进行了多方法整合验证与多层次机制解析。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新颖性对人类双重认知控制系统及其核心功能的动态调控机制,为理论深化、方法拓展与应用实践提供了实证支撑。在理论层面,研究初步阐明了新颖环境下双重认知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模式,丰富了对主动性与反应性认知控制模式及其权衡机制的理解。在方法学层面,研究团队基于情境化AX-CPT范式,整合多维度行为与脑电指标,构建并初步验证了一个可操作、可量化的研究框架,为后续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在应用层面,该研究为人机协同系统设计、认知控制训练与情境化干预、教育与能力培养等领域的认知策略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启示。
我院任志洪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发表论文
近日,我院任志洪教授课题组在数字健康和医疗领域领先的同行评议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中科院2区Top期刊,IF=6.0)发表题为《Prevalence of Dropou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igital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Trials for Adult Illicit Substance User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聚焦数字化社会心理干预在成年非法药物使用者中的治疗脱落率,并对潜在调节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分别为我院2023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李佳亿和已毕业的2022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刘昕怡,任志洪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体现了课题组在心理学与数字医学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也彰显了我院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科研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本研究基于大规模元分析,系统揭示了针对此人群的数字化社会心理干预在不同干预阶段的退出率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公共卫生与成瘾治疗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与以往主要关注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在保留该特征的基础上,新增临床指标、治疗师因素和干预特征三类预测变量,以建立更系统的理论框架。
文献检索遵循PRISMA指南,在Web of Science、PubMed、PsycINFO、Embase和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库中检索截至2025年8月27日发表的研究,并根据预定义标准筛选相关⽂献。

统计显示,治疗结束后和最长随访期共获得48个脱落率数据,两个时间点的结果存在差异。治疗结束时,干预组平均退出率约为 22%(95% CI 0.13-0.36),低于对照组的 26%(95% CI 0.16-0.39);在最长随访时,干预组退出率约 28.2%(95% CI 0.19-0.39),对照组约 27.8%(95% CI 0.20-0.37)。四组数据均低于传统面对面社会心理干预约30%的脱落率,这提示数字化社会心理干预在该人群的治疗保留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然而,不同研究中脱落率受多重因素影响,表现出较高异质性。通过元回归与亚组分析,本研究进一步识别了若干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短期脱落率主要与就业状况、基线临床诊断、基线主要物质使用(如可卡因使用者退出率较高)及干预频率相关。而在最长随访期,婚姻状况、基线药物使用频率和招募来源(通过网站招募的参与者退出率较高,而校园招募则较低)成为关键预测因素。这些发现为优化数字化干预、提升其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最后,本研究提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与常见假设相悖或文献中报道不足的因素,同时推动随机对照试验在设计、测量与报告方面的标准化,并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针对性干预。持续在这些领域开展探索,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化社会心理干预的发展,更好地支持成年非法药物使用者的长期康复。
学院退休老教授积极参与教育部关工委巡讲活动
9月中旬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以来,我校老教授郑晓边随教育部关工委“五老”巡讲团服务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河南郑州四所中小学2000余名师生,发挥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优势,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实在实处。
郑晓边是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老教授和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首批聘任专家,躬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研和社会服务经验,与师生和关工委干部开展的讲座活动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和互动性强,获得广泛赞誉。9月中下旬教育部关工委组织“五老”巡讲团认真贯彻执行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精神,落实部署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开展服务基层学校巡讲活动。我校郑晓边教授积极参与,把《积极学习、健康成长》的专题讲座送到边疆内蒙和中原大地的中小学生。
9月18—19日,教育部关工委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五老”报告团巡回宣讲活动。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五老”报告团副团长杨贵仁带队,报告团专家陈明选、曲建武、郑晓边分赴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围绕抗战精神、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等主题开展集中宣讲6场。各学校及院系关工委负责人、“五老”和师生代表近1200人参加活动。
9月11—12日,教育部关工委在河南郑州举办“五老”报告团巡回宣讲活动。教育部关工委秘书长郝雅梅带队,报告团专家刘嘉麒、欧阳康、郑晓边分赴河南地矿职业学院、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实验小学、郑州市第五初级中学、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抗战精神、心理健康等开展集中宣讲6场,学校、院系关工委负责同志、“五老”、师生和家长代表近2200人参加。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郑晓边以《积极学习 健康成长》为题作报告。他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积极的情绪、全心的投入、温暖的关系、人生的意义、成就的体验是构成幸福的重要元素,同时指出持久的幸福更需智慧、勇气、仁爱等美德来滋养。面向家长,他提出“新父母一二三法则”——锚定身心健康,紧抓习惯和人品,每日落实亲子共读、运动、交流三个“半小时”。最后,他分享“五心十法”等实用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建立积极模式。整场报告内容生动、反响热烈。


情暖金秋,敬老崇文——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退休教职工重阳敬老座谈会暨参观校史馆活动
2025 年 10 月 30 日上午,由心理学院离退休党支部与学院老协分会联合举办的重阳敬老座谈会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王伟主持,老协分会会长胡萍及 10 位离退休教职工共同参与。学院党委书记连海江、副书记丁玉斌、办公室主任肖菲、退休工作联络人李晓涵出席座谈会。

会议伊始,连海江代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及全体师生,向离退休老同志致以重阳节的诚挚问候与美好祝福。他在讲话中,首先深情回顾学院从建立到发展的关键历程,随后系统介绍当前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具体进展,最后清晰阐述学院未来五年在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升级、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等领域的发展规划。
丁玉斌副书记在发言中,结合自身与老教师共事的经历。他说:“2025 年是学院推进新一轮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希望各位老师在新的一年里,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吃得香、睡得好、身体棒,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收获简单的快乐。学院永远是大家的‘家’,无论何时,都欢迎大家常回来走走看看,多和我们聊聊想法、提提意见,和全院师生一起见证学院的新发展、新变化。”
座谈会现场氛围温馨融洽。交流过程中,老师们还围绕学院发展积极发言:既纷纷肯定近年来学院在学科排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也结合自身经验,围绕 “如何进一步加强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怎样更好地传承学院的育人传统” 等话题提出建设性想法。
座谈会结束后,在学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离退休老师们前往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参观。从早期办学的艰辛探索,到如今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知名高校,学校的巨大变化让老师们不时停下脚步、低声交流。参观过程中,不少老师看到熟悉的场景与人物展品时,难掩激动之情,纷纷回忆起自己在校工作的岁月,自豪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同时也对学校与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此次重阳敬老活动,既是学院对 “敬老、爱老、崇老” 传统美德的践行,也为离退休教职工搭建了交流互动、重温记忆的平台。活动不仅让老教师们感受到学院的尊重与关爱,进一步凝聚了学院的情感纽带,更通过倾听老教师的意见建议,为学院未来发展汇聚了智慧力量,为学院与离退休教职工之间搭建起长期沟通的桥梁。
编辑:肖 菲
图片:肖 菲
审读:丁玉斌、肖 菲